当前时间:
 

孔庙槐荫 胡祖荣

2013-11-29 作者:姜舟斌 来源: 浏览次数:0

孔庙槐荫
余江一中   胡祖荣
孔庙槐荫坐落在余江二中校园西南角,是一群明清风格的四合院建筑。院中一棵古槐,正北面是一幢两层的老房子,坐北朝南,四边形,土木结构。麻石为基,红石为墙,朱红釉瓦。屋顶正中有一座亭子高高耸立,面积约一丈平方。庙前台基宽约两丈,高出院内地面三个台阶。从台基上进庙,有六个台阶,踏上台阶,经“国”字门,就进了孔庙。庙内空约十二平方丈,中间四根红石柱呈正方形直立分布,两侧各有四根红漆木柱,直径过尺,皆直撑屋顶。整体看上去 有点陈旧破败。这就是孔庙。孔庙对面也是一幢二层的老房子,木石结构,红墙釉瓦,比孔庙矮三五尺。东西两侧是厢房,一层,红漆木柱,篱笆墙,红石地,百叶窗,木板门。厢房走廊宽阔,从孔庙直通到对面的楼房。整个院子呈正方形,长宽皆四丈余。东北角台基上有一棵枣树,树干碗口粗细,高约六米,笔直向上;西北角台基上有一棵柏树,围长四尺有五,高约十米,苍劲古朴。西厢房前距柏树丈余处,有棵古槐侧卧斜逸,屈曲盘旋。树斜长约十米,最高枝离地面约四米;树干只剩靠地面一层约两寸厚、两尺围长的木质层。古槐年年萌发新枝,枝繁叶茂,琼花郁香,苍翠喜人。树干早已不堪重负,靠六个高低不一的石柱在六个分枝上支撑者。民国初年曾有几位晚清秀才、举人在石柱子上题诗作赋,可惜文革期间毁于一旦。据《安仁县志》记载,古槐裁种于南宋年间,距今约八百春秋,号“千年古槐”。学校百岁老人杨宝年老师回忆,1956年时任江西省文化局局长石麟鹤先生曾对古槐做过考察,但古槐何年所裁,何人所植,无史料详细记载。至于古槐下美女迷书生的神怪故事,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,也久已失传。
这就是孔庙槐荫,但孔庙的面目全非。
据《安仁县志》记载,孔庙原名文昌庙,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(11271130年),知县汪杞建学宫(小儒学)于县城东育才坊(今余江二中所在地),并在院中植槐树一棵。元朝邑人王溥又建“大成殿”,创建了“明伦堂”。明清两朝,几经废兴。清同治八年(1869年),代县令姚迥和后任知县朱潼发起乡绅捐献,对孔庙大加修建。那时的孔庙由兴贤门拾级而上,依次为棂(灵)星门、泮池、大成门、大成殿、崇圣祠,并把文昌宫和明伦堂连接起来。东西两排小屋分别为名官、乡贤、忠义、节孝四祠。新建“魁星阁”于孔庙东边,各殿漆以红漆,金碧辉煌,画龙雕栋,檐桷拱飞,气势雄伟,与巍巍的孔庙珠璧相辉,与挹仙亭遥相对峙,颇为壮观。安仁孔庙,背山面水,大有虎踞龙盘之势。庙前遍植槐树、柏树,绿树成荫,郁郁葱葱。道光五年(1825年)正月十四日,飓风自正西吹来,孔庙部分建筑首当其冲,庭中古槐被吹倒。知县陈公会同乡绅捐资修复,并将古槐扶植于原穴,精心培育,次年又吐出新叶,使这棵千年古槐焕发青春活力。民国时期,安仁孔庙一直作为学堂之用。解放后,余江中学(后改名为余江二中)把它作为办公用房,1977年将孔庙的大成殿改造成二层办公楼,殿基及窗台下维持原貌。
现在余江二中保存的孔庙建于清朝乾隆年间。朝乾隆年间正是清王朝大力提倡尊孔兴儒的时代,因此庙宇修建的高大壮观。屋檐高两丈余,屋脊高约三丈,亭子顶离屋脊约一丈。亭子顶上原有三个圆鼓形大瓷瓶;上红,中蓝,下黄,由小到大竖立套在一起,形成一个一人多高的宝葫芦形。葫芦顶有一个凹槽,中间套着一个铜环,铜环上缀着四个可以灵活转动的小铜环,每个铜环牵连着一根铁链,每根铁链又分别系在四个亭子角上,牵引固定亭子上的瓷葫芦。每只亭角上挂着一只铜铃铛,微风轻拂,铜铃铛发出玲、玲、玲的声音,轻翠悦耳;狂风怒作,铃铛发出玲玲玲、玲玲玲玲、玲玲玲玲玲的声音,铿锵急促。
庙门朝正南,门前两侧立着一对威武的石狮子,侧首相望,张牙舞爪。“国”字门上榀是一块石雕横匾,上书“孔圣人神殿”五个大字。也是蓝底黄字。进入大殿,映入眼帘的是“与天地参”四个金黄色的大木匾。这四个字据说是乾隆皇帝为某地孔庙所题,“参”是“叁”的通假,意思是孔教儒学可以和天道、地道并列。匾下居中悬挂着一块牌位,上书“至圣先师孔圣人之位”。牌位下面摆着一张丈余长的梨树案几。朱红色的案几正中有一只铜香炉,每到应童子试时,安仁县四乡八村的白衣儒生都要提前数日甚至数月到孔庙烧香拜跪,住在孔庙两侧的厢房温课备考。白天,古槐下吟诗作对,夜晚,青灯下挥毫著文。如果中了秀才,或者秋闱得意,进士及第,不仅要到孔庙烧香叩谢先师,还要到孔庙东边的魁星阁烧香许愿,祈求科场得意,仕途风顺,官运亨通。那些没考中的儒生,也经常聚集在孔庙,磋商文字,埋头苦读。天长日久,孔庙成了儒家学堂,而安仁县衙旁边的官办龙门书院仅做考棚而已。余江二中近旁的村庄都以“儒学门某村”命名就是例证。
民国时期,安仁文庙一直作为学堂之用。解放后,为余江中学(后改名为余江二中)办公用房。这样一座独具儒家特色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庙宇,可惜在1954年仲夏一场雷雨中,被雷电劈毁了东南角。1955年秋季,学校迫于实用的目的,将它先建于膳厅,后改成二层的办公楼,但殿基及窗台下维持原貌,成了今天的模样。那些瓷瓶、匾牌毁的毁,丢的丢。就连那对雄狮也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活动中破坏了,弄得遍体伤痕,四肢残缺。现在只剩下几片烧有十二生肖的屋檐瓦,依稀可见昔日的风格。
据老教师杨宝年、徐光道两位老人回忆,民国初年孔庙四合院的前面还有许多牌坊,内容已经不记得了。陈琴孙老先生1939年在孔庙创办琴孙中学,牌坊已经被毁坏,先生叫人清理了这块地面,在正对孔庙庙门一百米处修建了“琴孙中学”的校门。校门正对信江河岸,从儒学门桂家马路拾级而上,三十六级台阶平整宽阔,蔚蓝壮观。站在校门口极目远望,信江河两岸美景尽收眼底。校园内古樟参天,榆榉林立,四季景色皆有可观,实在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。
近三十年来,校园建设虽是日新月异,但是青石台阶已毁,二十多米高的榆树榉树所剩无几。孔庙槐荫也只是一群破旧的石瓦屋,围着一棵垂老的古槐树。 
20049 8
注:该文已在20051015的鹰潭日报上发表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
上一页:余江的古代书院 胡祖荣 下一页:孝烈桥 胡祖荣